文化

风雨桐木关

稿件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 2025-08-15 08:23:21
分享至:

  拜访桐木关,是在一个天色青灰的雨天。这天,我和几位作家朋友所乘的汽车,在迷蒙细雨中出了铅山县城,沿着一条名叫信江的河流逆流而上,很快就进了山。这时,山路一侧虽然还是那条河水,但已经换了名字,叫作桐木河。

  山路盘旋而上,越走越窄,如果此时有汽车下山,两部汽车在山路相遇,就需要一部车倒退到稍宽些的路面,才能完成错车。雨天里车开得不快,好在桐木河也一直在路边不离不弃,倒不觉得厌烦。透过车窗,隔着雨帘,只见河面布满漩涡,正挟带着滚滚水汽,往下游奔流。汽车开进了深山,山势愈发险峻,水流落差增大,水声也越来越响亮,车内几乎无法交谈。虽然有雨滴飘入车内,人们也舍不得完全关闭车窗隔绝满山清冽的空气。渐渐地,山路远处出现了一座城楼,这就是桐木关了,桐木河此时也到了源头。在这里,一道道来自黄岗山的溪水裹挟着花瓣、竹叶奔涌而下,汇集在一起,溪从此变成了河,将整座关隘浸在轻纱漫卷的水汽里。抬眼四望,四面八方的山崖上又有数十条细细的溪流隐现,有的地方还变成了宽窄不一的瀑布,仿佛一位水仙子,正披着白纱在山间时而跳跃,时而缓步。

  进入深山,雨下得更大了,人们还是出了车,绕着城楼盘桓起来。城楼一侧,一块一人多高的山石上,镌刻着“万里茶道第一关”的字样。这片竹海深处的城楼,就是这条斜斜掠过亚欧大陆的万里茶道的起点。

  明清时期,茶叶是这条古道上最大宗的货物,古往今来的无数担茶叶,先是被挑出了武夷山,再通过水势变得平缓的桐木河,到了山外的河口镇码头,又经过四通八达的水路、旱路,向北途经中、蒙、俄三国,到达名城圣彼得堡,再由此处出海。英国诗人拜伦在《唐璜》中写道:“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

  诗云“梅花香自苦寒来”,茶香何尝不是如此?在古代,这里山林繁密,山崖耸峙,不知道在多少年的时光里,一条羊肠小路被一代代山民持刀斧劈砍而成。到了战国时期,山路被铺上了石子,武夷山内外才得以真正贯通。后来,无论是商旅往来,还是改朝换代时的两军攻防,都要靠这条通道穿行于闽赣两省。当年的茶道,最险处仅有两三尺宽,山间潮湿多雨,加上两侧山崖上竹枝横斜,山路更加逼仄难行。遥想当年,脚夫们不胜劳苦,在竹林里稍事歇息时,最渴望的大概就是能有山风掠过,将竹枝上凝结的晨露吹落在他们的头上脸上,带来一丝清凉的润泽。

  城楼下柏油硬质路面,虽然平坦,但如果细细观察,会发现路面上横贯有一条细线,这就是两省的交界线。这条线一侧的路面颜色深些,另一侧则稍浅。赣地多山,和邻近省份的交界处,往往就是山中的某个险要处。江西南部和广东的交界处即是如此,那里的大庾岭古驿道,在最顶部的城楼下,南侧是广东,北侧就是江西。

  后人考证,桐木关最早设立于唐末,成制于宋,明清时最盛,当年关前的脚夫,常排起数里长的队列。此时,整条山谷虽然都笼罩在雨雾中,但空气里仍然浮动着潮湿的茶香,混着竹叶的清气,竟酿出某种微醺的气息,令人仿佛啜饮着百年茶魂与竹魄的陈酿。

  这天的桐木关,被雨水冲刷成清爽透亮的赭红色,野竹从石缝里钻出来,在风里摇晃着新抽的竹枝。当年关卡的检吏房,早被今天的现代化办公场所代替。进出忙碌的工作人员,职责也改作了守卫这一片山林。毕竟,这里已经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域。今天桐木河的河水依旧清澈,只是再不见脚夫放下茶担掬饮河水了。

  雨声未歇,风势越来越大。人们躲进城楼下避雨,只见山风正把漫山遍野的竹林吹得鼓荡起来,真如一片连绵起伏的竹海,又仿佛一件独属于山神的碧绿大氅,正在天地间飘动。我所居住的城市,有一座以竹命名的公园,里面的竹子在北方也算是密集了,可仍然只是一丛丛、一簇簇地分布着。而这里,一旦走进竹林,头顶的竹枝密得遮住了天,脚下的竹叶密得铺满了地。偶尔一阵山风掠过,头顶露出一小块天空,倏忽间又被遮得严严实实。而且,这里的竹子格外高大粗壮,动辄海碗粗细,数层楼高,全无北方寒地竹子细瘦的样态。山下的铅山县,是著名的连四纸产地。这种纸张,色白质坚,手感滑润,久不变色,尤其以翻印古籍善本、拓印碑文石刻最为适宜。这种纸张的原料就是本地的竹子。看来,只有如此浩瀚的竹海,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一座座连四纸造纸工坊提供原料。

  终于,雨势缓和,风也小了,人们顾不得等到雨停,就冒雨在山路上行走,感受武夷山深处大自然的气息。从桐木关开始,无论往闽赣哪个方向,山路两侧都有茶馆。这里的茶馆星罗棋布,基本都是制茶售茶合二为一的。规模大些的茶馆,往往前店后厂,前面的屋子里摆放着各种成品红茶和茶具,后门的几间屋子里则是按照标准工序制作红茶的茶厂。略小一些的,或者那些家庭式的茶馆,如果来了客人,主人在前屋给客人泡茶讲茶,没客人时,主人便和家人一起,在后屋里亲手制茶。

  无论茶厂大小,制茶工序是一道不少的。行走在山间,不时看到有人从茶馆里出来,在桐木河取了水带回。用桐木河的水泡产于河边茶园的红茶,无疑是茶客们最青睐的组合。我们进的这家茶馆,算是当地规模较大的,宽敞的茶室里,各种包装的红茶,均产于武夷山腹地。因为雨天的原因,整个茶馆只有我们寥寥数人。主人烧水烹茶,除了细密气泡从壶底冒出时发出轻微的咕噜声,茶室里寂静无声。但是,到了茶水入喉的刹那,在一阵暖润的茶香里,我恍惚又听见山道上传来脚夫们咚咚的脚步声和相互打气鼓劲的吆喝声。再低头看看手杯,只见细碎的竹影隔窗映入汤色,我慢慢饮着,仿佛把整座山谷的竹林清冽气息都饮入了胸膛。(邱振刚)

>>><<<

风雨桐木关

2025-08-15

  拜访桐木关,是在一个天色青灰的雨天。这天,我和几位作家朋友所乘的汽车,在迷蒙细雨中出了铅山县城,沿着一条名叫信江的河流逆流而上,很快就进了山。这时,山路一侧虽然还是那条河水,但已经换了名字,叫作桐木河。

  山路盘旋而上,越走越窄,如果此时有汽车下山,两部汽车在山路相遇,就需要一部车倒退到稍宽些的路面,才能完成错车。雨天里车开得不快,好在桐木河也一直在路边不离不弃,倒不觉得厌烦。透过车窗,隔着雨帘,只见河面布满漩涡,正挟带着滚滚水汽,往下游奔流。汽车开进了深山,山势愈发险峻,水流落差增大,水声也越来越响亮,车内几乎无法交谈。虽然有雨滴飘入车内,人们也舍不得完全关闭车窗隔绝满山清冽的空气。渐渐地,山路远处出现了一座城楼,这就是桐木关了,桐木河此时也到了源头。在这里,一道道来自黄岗山的溪水裹挟着花瓣、竹叶奔涌而下,汇集在一起,溪从此变成了河,将整座关隘浸在轻纱漫卷的水汽里。抬眼四望,四面八方的山崖上又有数十条细细的溪流隐现,有的地方还变成了宽窄不一的瀑布,仿佛一位水仙子,正披着白纱在山间时而跳跃,时而缓步。

  进入深山,雨下得更大了,人们还是出了车,绕着城楼盘桓起来。城楼一侧,一块一人多高的山石上,镌刻着“万里茶道第一关”的字样。这片竹海深处的城楼,就是这条斜斜掠过亚欧大陆的万里茶道的起点。

  明清时期,茶叶是这条古道上最大宗的货物,古往今来的无数担茶叶,先是被挑出了武夷山,再通过水势变得平缓的桐木河,到了山外的河口镇码头,又经过四通八达的水路、旱路,向北途经中、蒙、俄三国,到达名城圣彼得堡,再由此处出海。英国诗人拜伦在《唐璜》中写道:“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

  诗云“梅花香自苦寒来”,茶香何尝不是如此?在古代,这里山林繁密,山崖耸峙,不知道在多少年的时光里,一条羊肠小路被一代代山民持刀斧劈砍而成。到了战国时期,山路被铺上了石子,武夷山内外才得以真正贯通。后来,无论是商旅往来,还是改朝换代时的两军攻防,都要靠这条通道穿行于闽赣两省。当年的茶道,最险处仅有两三尺宽,山间潮湿多雨,加上两侧山崖上竹枝横斜,山路更加逼仄难行。遥想当年,脚夫们不胜劳苦,在竹林里稍事歇息时,最渴望的大概就是能有山风掠过,将竹枝上凝结的晨露吹落在他们的头上脸上,带来一丝清凉的润泽。

  城楼下柏油硬质路面,虽然平坦,但如果细细观察,会发现路面上横贯有一条细线,这就是两省的交界线。这条线一侧的路面颜色深些,另一侧则稍浅。赣地多山,和邻近省份的交界处,往往就是山中的某个险要处。江西南部和广东的交界处即是如此,那里的大庾岭古驿道,在最顶部的城楼下,南侧是广东,北侧就是江西。

  后人考证,桐木关最早设立于唐末,成制于宋,明清时最盛,当年关前的脚夫,常排起数里长的队列。此时,整条山谷虽然都笼罩在雨雾中,但空气里仍然浮动着潮湿的茶香,混着竹叶的清气,竟酿出某种微醺的气息,令人仿佛啜饮着百年茶魂与竹魄的陈酿。

  这天的桐木关,被雨水冲刷成清爽透亮的赭红色,野竹从石缝里钻出来,在风里摇晃着新抽的竹枝。当年关卡的检吏房,早被今天的现代化办公场所代替。进出忙碌的工作人员,职责也改作了守卫这一片山林。毕竟,这里已经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域。今天桐木河的河水依旧清澈,只是再不见脚夫放下茶担掬饮河水了。

  雨声未歇,风势越来越大。人们躲进城楼下避雨,只见山风正把漫山遍野的竹林吹得鼓荡起来,真如一片连绵起伏的竹海,又仿佛一件独属于山神的碧绿大氅,正在天地间飘动。我所居住的城市,有一座以竹命名的公园,里面的竹子在北方也算是密集了,可仍然只是一丛丛、一簇簇地分布着。而这里,一旦走进竹林,头顶的竹枝密得遮住了天,脚下的竹叶密得铺满了地。偶尔一阵山风掠过,头顶露出一小块天空,倏忽间又被遮得严严实实。而且,这里的竹子格外高大粗壮,动辄海碗粗细,数层楼高,全无北方寒地竹子细瘦的样态。山下的铅山县,是著名的连四纸产地。这种纸张,色白质坚,手感滑润,久不变色,尤其以翻印古籍善本、拓印碑文石刻最为适宜。这种纸张的原料就是本地的竹子。看来,只有如此浩瀚的竹海,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一座座连四纸造纸工坊提供原料。

  终于,雨势缓和,风也小了,人们顾不得等到雨停,就冒雨在山路上行走,感受武夷山深处大自然的气息。从桐木关开始,无论往闽赣哪个方向,山路两侧都有茶馆。这里的茶馆星罗棋布,基本都是制茶售茶合二为一的。规模大些的茶馆,往往前店后厂,前面的屋子里摆放着各种成品红茶和茶具,后门的几间屋子里则是按照标准工序制作红茶的茶厂。略小一些的,或者那些家庭式的茶馆,如果来了客人,主人在前屋给客人泡茶讲茶,没客人时,主人便和家人一起,在后屋里亲手制茶。

  无论茶厂大小,制茶工序是一道不少的。行走在山间,不时看到有人从茶馆里出来,在桐木河取了水带回。用桐木河的水泡产于河边茶园的红茶,无疑是茶客们最青睐的组合。我们进的这家茶馆,算是当地规模较大的,宽敞的茶室里,各种包装的红茶,均产于武夷山腹地。因为雨天的原因,整个茶馆只有我们寥寥数人。主人烧水烹茶,除了细密气泡从壶底冒出时发出轻微的咕噜声,茶室里寂静无声。但是,到了茶水入喉的刹那,在一阵暖润的茶香里,我恍惚又听见山道上传来脚夫们咚咚的脚步声和相互打气鼓劲的吆喝声。再低头看看手杯,只见细碎的竹影隔窗映入汤色,我慢慢饮着,仿佛把整座山谷的竹林清冽气息都饮入了胸膛。(邱振刚)